2025年7月11日,学院为期两周的国际课程周活动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本次活动邀请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李晨钟教授、澳门大学沈汉明教授、威斯康辛大学Hector Horacio Valdivia教授、帝国理工学院Ali K. Yetisen副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邓力文副教授和刘益成副教授六位国际知名学者参与,通过5门全英文课程与4场高水平学术讲座,为师生打造了一场国际化的学术盛宴。
专家们结合自身研究专长,打造了聚焦细胞自噬、肿瘤分子机制、纳米生物材料、生物传感技术等前沿领域的全英文课程。课程采用"理论授课+互动研讨"模式,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学科热点问题。同学普遍表示,国际专家的授课视角独特、内容前沿,不仅加深了对专业领域最新进展的理解,更在交流中显著提升了跨文化沟通能力。
国际知名专家开设全英文课程
国际课程周期间同步举办的4 场学术讲座,是展现领域前沿成果的重要窗口。6月30日,沈汉明教授以《聚焦 PINK1:葡萄糖代谢与线粒体自噬分子机制的关联》为题,深入解析 PINK1 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分享了团队在该领域的突破性发现。7月1日,邓力文副教授和刘益成副教授分别围绕《妇科肿瘤的治疗耐药性及其应对策略》和《DAP3通过Miro1和钙信号驱动细胞凋亡》进行学术报告。邓力文副教授从microRNA视角揭示了卵巢癌复发转移的生物标志物识别机制,并介绍了基于靶点优化化疗应对策略的研究进展。刘益成副教授阐述了粒体核糖体蛋白DAP3驱动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为细胞死亡可塑性提供了新证据。7月3日,李晨钟教授作《细胞外囊泡生物传感与应用》主题报告,展示外泌体检测在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广泛应用。
国际知名专家开展系列学术讲座
本次国际课程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学生搭建了直面国际学术前沿的平台,更成为学院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契机。通过与世界知名高校学者的深入互动,学院将进一步拓展国际化合作网络,为未来在人才联合培养、科研项目合作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奠定基础。